2011年1月31日 星期一

青春的54個習慣閱書心得

春的54個習慣閱書心得
習慣是一種態度,自然本能累積的動作行,不管在人事物方面,也包括在食方面、日常作息、工作態度、個人情、健康態度及心智等等,人是感性的生命,感覺是籠統的名詞,人透過五官,透過大腦神經傳達表現,而習慣是一種慢性中毒,具有傳染力,習慣有好有壞,習慣是可以改變的,甚至影響他人習慣。
了解一個人,可以由他的各種習慣去觀察,每個人都不一樣,從孩提開始,從學習爬行走路,到學習知識,父母親總會努力導管子女,去學習好的動作,好的習慣,給於正確的方向,讓孩子長大有好的態度,習慣從小開始訓練的。
對於一個不起眼的小習慣,卻是影響自我的一大步,以健康方面去談論,食喜愛重口味或冰及油炸物,罹患疾病是很容易的,造成疾病當然不單單如此,但卻是累積而成,好的健康習慣帶給於長壽,每天保持好的情的調節壓力,給自己一個微笑,一個深呼吸,身體就會提升好的能量;得養生保健的人,選擇適當配合自己的生活作息去學習習慣,或在工作中讓自己舒壓,不管在進食中的習慣、就寢前後或與人交談等,好的習慣會讓自己獲利更好。
學習良好的知識,新的資訊,人是學習迅速的生命,習慣會因人事物而去改變一切,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人都須經歷過人事物讓自我成長,培養心智;習慣和感覺是一體的,有時因感覺良好而漸漸累積模式,無論大問題小習慣,心的態度重要的。

2011年1月4日 星期二

瑞 聯 中 醫 帶 您 一 起 認 識 糖 尿 病




[糖尿病]-顧名思義就是尿液中帶有糖分。我們人體胰臟中有個稱為胰島的部位,胰島會分泌胰島素,將我們身體中的葡萄糖轉換為身體所需能量,倘若胰島素分泌不足或由於某種原因導致胰島素無法發揮其作用,就會使得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增加進而從尿液中滲透出來。糖尿病可分為依賴型糖尿病和非依賴型糖尿病。


常聽到有人說消渴症就是現代的糖尿病,但這是錯誤的。<金匱要略>將消渴症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上消、中消、下消。上消:屬肺,飲水多而小便如常。 中消:屬胃,飲水多而小便短赤,且多食。 下消:屬腎,飲水多而小便渾濁,量多正所謂飲水一斗,小便一斗。故上、中、下三消之治療,當辨證以論治。消渴症雖不等於糖尿病,但消渴症還是有些地方和糖尿病雷同。唐代名醫孫思邈更直指,若能控制飲食,則此病有救矣。


過去歐美對於糖尿病飲食療法也是採用限制卡路里和脂肪為主,但現在這種已經開始動搖了。歐美許多醫生更認為糖類攝取過剩是比攝取過多的卡路里和脂肪更危險。同時他們更認為一種稱為<醣類飲食管理>的方法更適合糖尿病患者飲食。之前我們曾推薦一本名為「不吃主食糖尿病就會好」的書籍,書中日本高雄醫院採取了一種新的飲食療法稱為<限制醣類飲食療法>。雖與醣類飲食管理有些許的差異,但兩者其主要為減少醣類的攝取。我們將日常生活飲食分為三大類,即為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質;當我們攝取這些營養素,營養素會轉變成為血糖,其中碳水化合物會百分之百轉換成血糖;蛋白質會有百分之五十轉換成血糖;脂肪則會有百分之十轉換成血糖。由此可見,若要降低血糖,就應從減少碳水化合物開始。


糖尿病患者在飲食上最大的原則就是忌口。應避免澱粉多的食物及含有砂糖等甜食。日常生活照護上(1)應避免太過勞累(2)血糖定期監測,除了飯前血糖的偵測,有時不妨換偵測飯後的血糖,便可知自己飲食習慣是否會讓自己的血糖上升太快。(3)適度運動,預防併發症(4)注意足部護理,若有傷口需小心照護等。


                                                                                      瑞聯中醫關心您的健康

2011年1月2日 星期日

一月份好書推薦~青春的54個習慣:腦、心、身活力青春的祕笈

一月份好書推薦~


書名:青春的54個習慣:腦、心、身活力青春的祕笈


作者:佐籐傳


出版社:天下雜誌


說到習慣,無非是「日益年輕」與「日漸衰老」兩種,換句話說,也就是「成功的習慣」與「失敗的習慣」。「一進家門馬上打開電視」、「滿腦子負面思想」…..我們終日只感覺到壓力、疲勞、焦慮無措,那就是「日漸衰老」的壞習慣已然根深蒂固所致。日益年輕---也可以說是「腦部、心靈、身體」的重新活化。一旦如此,「日漸衰老」的程度遞減;而「日益年輕」的成分漸增。簡言之,真不過如此而已。日復一日,只要做到「不去開電視」、「總是先想到最愉快的事」,人生風景就會為之一變。
再者,「請您嘗試著為昨日訂下標題」-----光是這樣做,你就可能會油然生出「那就過個值得配上美好標題的一天吧」之類的想法。  


人類頭腦的重量約與保齡球相當。因常可超過5公斤,只要坐下來,腦袋就有前傾的傾向,呼吸道也因姿勢的緣故而窄化。結果,供給到腦部的氧氣愈益不足,集中力也因此弱化。本身亦為科學家的達文西,應該對腦部的機械運作頗為(女閒)熟吧。實際上,人只要一「站著工作」,位於脊椎上方的頭部就會自然挺直,所以,新鮮的氧氣可以毫不間斷地供給到腦部,即使長時間地工作或學習,注意力不但不致於渙散,反而愈見腦部生氣勃勃的活動狀態。達文西所有名著、創舉,幾乎皆從他「站立」的習慣而生。


真正重要的是,要對自己的心靈、身體,甚至對於自己無法察覺的幸福都要心存謝意。一旦擁有了感恩萬物的心,人類才會開始擁有感謝他人的能力。只要發現到這個通行於宇宙的絕對真理,人生就必然轉向順境與坦途。

沒看這本書,千萬別找醫生之閱讀分享

這本書的書名取的非常好,讓人會心存疑慮但又會很想好好的瞭解一下作者所謂的”沒看這本書,千萬別找醫生“。並將我們帶領到專業的醫學領域,重新對自己的健康加倍把關,同時也瞭解生病時該看什麼科別,不會再病急亂投醫,延誤了就醫的黃金時期。

同時也因為這樣的內容所帶來的醫療知識,賦予我對許多事情的看法都有不同面向的觀查力。書中先以簡單直接的疑問句方式要求我們自我檢視是否有足夠判定「哪種病要找哪種醫生的能力」這樣的方式足以讓我醒思,究竟生理所產生出來的疾病現象就是告訴我們要去找什麼醫生嗎?舉例來說,一個鼻子過敏的人,難道就到耳鼻喉科找醫生就可以了嗎?那因為鼻子過敏所造成眼睛易流眼淚,耳朵易耳鳴,精神容易不佳,專住力不好,容易疲倦等因素難到真的治好鼻子就可以了嗎?我想不盡然。因此,這本書告訴我們一句話:找什麼樣的醫生就決定了會被診斷出什麼症狀。

時常聽到朋友說,我因為身體不舒服,所以到醫院去做檢查,但我把醫院所有的科別都看完了,醫生還是找不出我身體不舒服的原因,每個科別的醫生說得都不一樣,最後就幫我轉診到精神科,給了我抗焦慮的藥。其實這就像各種不同領域、背景的人,對同樣一件事情的看法有可能天差地遠。

中醫有個獨特的特色,就是治療未病,所謂未病是指疾病尚未發生,但處於疾病醞釀的階段,《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日:“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 黃帝內經中更提到”上工治未病,也就是說一個好的醫師應該要在疾病尚未發生之前治好它,要未雨綢繆,這是西方醫學無法做到的。所以看完這本書之後,使我們再去看醫生之前,可以透過各種管道得到相關知識,並多方面思考,找尋到最合適的醫生。